• 当前位置: 

   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(文)试卷Word版含解析

   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(文)试卷Word版含解析

    小白

    10

    0

    5.0分

    共23页 2022-04-03 5知币
    VIP免费
    西安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
    高二历史(文科)试题
    (时间: 90分钟 满分: 100 分) 命题人:高山
    一、选择题(本大题共 36 题,每小题 1.5 分,共 54 分)
    1. 儒家经典强调:
    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
    用情。
    这段话体现的是
    A. 民本思想 B. 仁政思想 C. 礼法并重 D. 礼治为先
    【答案】 B
    【解析】
    同时强调 礼(等级秩序) 、义(仁义)、信(诚信) 的只能是儒家思想,而儒家思想的核心
    即是 “ACD 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。
    【考点定位】必修三 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。
    2.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:“桂可食,故伐之;漆可用,故割之。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
    无用之用也。”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
    A. 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理
    B. “天为君而覆露之,地为臣而持载之”
    C. “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”
    D. 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”
    【答案】 D
    【解析】
    试题分析:据材料 “桂可食,故伐之;漆可用,故割之。人皆知有用之用。而莫知无用之用
    ,结合所学知识可知,有用与无用,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,属于道家思想, “祸兮,福之
    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 ”体现了道家思想,故 D正确。 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理 属于心学,未
    涉及辩证法特点,故 A排除。
    天为君而覆露之,地为臣而持载之
    属于董仲舒思想,强调
    君臣纲常,故 B排除。
    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
    ,属于性恶论,与材料无关,故 C排除。
    考点: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・“
    百家争鸣
  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
    道家
    3.钱穆在《国史新论》中分析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时说:“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
    云涌,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……”其中“新集体”主要是指
    A. 诸侯
    B.
    C.
    D. 商人
    【答案】 C
    【解析】
    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。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,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,
    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。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, 提出自己的主张, 形成百
    家争鸣的局面, C正确; 材料中的“新集体”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崛起的新的社会阶层,
    侯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国君, 卿是诸侯之下的社会阶层, 商人在商朝时期已经产生, 与材料时
    间信息不一致,故 ABD错误。
    点睛:解题关键信息是“百家争鸣”“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”, 结合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
    分析解答。
    4.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《春秋》的目的是尊天子、抑诸侯、崇周制而“大一统”,以此为汉
   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, 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。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
    要历史影响在于 ( )
    A.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.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
    C.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.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
    【答案】 C
    【解析】
    孔子著 《春秋》 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, 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 大一统 的时代背景突出这
    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。从而先排除 A(郡县、行省) 、D(均田制)两项,再排除 B(法家)
    5.他以从众、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仪,不仅在思想领域,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
    导地位。葛兆光先生也说:“正是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、生活化的努力, 保证了理学所确
    立的原则,真正深入了社会。”文中所指的“他”是
    A. 孟子
    B. 董仲舒
    C. 朱熹
    立即下载
    评论(0)
  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~